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24章 千头万绪 (2 / 3)

作者:安化军 最后更新:2021/12/13 12:25:05
        文彦博道“三五万人,一人为帅,太尉不记唐朝藩镇之祸?”

        杜中宵道“相公说的是,如此编制,首要的就是不要变成藩镇。所谓军权,无非三样,一是指挥之权,一是人事之权,一是财权。是以军中将领,分指挥官和庶务官,指挥官单独编列。原则上,指挥官序列归于枢密院,庶务官则归于三衙。不过,这还要分级别,最基本的编制,还是要依赖军中管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话出口,文彦博想了一会,道“如此做,还是要看指挥官能不能压住庶务官。若是指挥官在军中一手遮天,还是能保其不会自成一体,不听朝廷军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杜中宵道“新的军制,就是要求指挥官在军中不能一手遮天。凡是军中庶务,三衙有专门的衙门管理,军中的庶务官,也都隶属其下。没有人事权和财权,指挥官只能禀命而行,无非如此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其实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,权力如何,要看是谁为将。唐朝的藩镇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那样,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。制度上预防,但意外来临的时候,这些预防措施完全失效,谁有办法?杜中宵只能这么说,要改变禁军不能打大仗的毛病,就必须加大军队编制。小编制,一到打大仗的时候就失灵,很难发挥出全部战力。将从中御,临战授阵图,都是与小编制相适应的,并不适合实际需要。

        文彦博想了想,还是摇头“此事不小,还是看太尉新的军制如何,才能够下定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杜中宵道“相公说的是,具体如何,还要看三衙和枢密院的编制权限。两者能发挥职责,才能限制地方将领。不过,为防藩镇,还有一条,就是军中用流官。刚才说到最小的编制,就是这个意思。到了这个最小编制之上的官员,必须都是流官才行。有任期,一般不许连任,到期换到其他军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韩琦道“便如地方官一样么?任期一到,便就别调他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杜中宵点头“不错,便如地方官一样。按照以前在河曲路带兵的情况看,依河曲路军制,这个基本编制设定为营比较合适。一营一千余人,指挥使三年或五年一任,期满调往其他军中。指挥使以下的将领,可以在本军中调任,指挥使以上,必须调往其他军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文彦博点了点头“如此,倒是要的。将领为流官,就难拉拢兵士,化兵为私有。只是,这样频繁地调来调去,又怕会出兵不识将的毛病。上下同欲者胜,兵不识将,很难做到这一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杜中宵道“所以军中必须增加将领,管理各种庶务。指挥官不必花心思在庶务上,只要用心于指挥,花心思与士卒同欲,容易许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文彦博点了点头,没有再多说。其实现在军中,指挥使以上的官员,也是调来调去。能在一个地方带兵数年,甚至十年以上的,实际少之又少。只是没有制度化,更多靠的是人为调动。杜中宵的改革,是把各职位的任期制度化,将领彻底流官化,完全改变军中封建的传统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昇道“军中将校士卒,多是携家带口住在一起。低级将领为流官,则家人难住在一起,许多不方便。而若是允许低级将领携带家眷,则就显得混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